生物製劑降低皮活動假牙膚藥物過敏死亡率

過去治療嚴重皮膚藥物過敏反應最常使用的是全身性類固醇,但改善效果有限且有讓病情惡化的風險。長庚醫療團隊 27日發表最新研究,利用 anti-TNF-α生物製劑可顯著降低藥物嚴重過敏一半的死亡率,也能大幅降低腸胃道出血的嚴重副作用。 依據台灣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每年約有近百例嚴重皮膚藥物過敏的病患,並有近千萬的藥害救濟補助是給付於這類病人。 林口長庚醫院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表示,一般輕微的藥物過敏最主要的治療,是憑藉早期診斷、停止使用可能造成過敏的藥物即可改善症狀。但嚴重皮膚藥物過敏反應的病患,如「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 SJS)和「毒性表皮溶解症」( TEN)患者通常在服用藥物 1、 2週後,就會漸漸出現過敏症狀。 這類病患在症狀出現後,即使停止藥物,很多病患依舊會持續進展、惡化,引起全身牙周病治療方式性免疫反應,嚴重更會造成死亡,死亡率高達 30-40%。另外有 2成病人會有嚴重的眼睛後遺症,甚至導致失明。 過去對於這些嚴重皮膚藥物過敏,並無有效的治療方式,最常使用的藥物是全身性類固醇,但鐘文宏說,這種治療方式對嚴重皮膚藥物過敏的效果仍未知,另依國外的文獻統計,對死亡率並無顯著改善;若病人有其他併發症,如感染、消化性潰瘍、高血壓、高血糖等,使用全身類固醇治療時,常會讓併發症惡化。 長庚醫療團隊耗時 5年進行相關過敏研究,發現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發作時,患者血中的「腫瘤壞死因子( TNF-a)」會顯著上升,便決定嘗試利用抑制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 anti-TNF-α治療。 鐘文宏說,研究團隊在 2009? 2016年期間收募 96名 SJS、 TEN病患,比較傳統類固醇治療和生物製劑對於病人皮膚癒合和降低死亡率的療效。發現生物製劑可降低約一半死亡率,並可縮短患者皮膚癒合時間,另外,腸胃道出血的嚴重副作用亦大幅降低,研究結果 3月刊登在國際「臨床研究期刊」。 國內 1年約有近百例是屬於具致命性的嚴重皮膚藥物過敏的病例,早期症狀主要為發燒、喉嚨痛、嘴唇及口腔黏膜潰爛、皮膚紅疹到水泡等,若發現有這些症狀應停止使用過敏藥物,立即就醫。

牙周病與蛀牙兩者常常是同時存在的,而在好發族群方面,兩者也有年紀上的差別,牙周治療是很重要的議題。一般來說,蛀牙問題好發在小朋友、青少年身上,尤其是愛吃糖果又不愛刷牙的孩子,老人則會有較多牙根齲齒;至於大人則比較容易罹患牙周病,幾乎9成以上的成人,都有牙周病的困擾,導致刷牙的時候會流血,平常也容易牙齦腫脹。牙周病的菌種以放線桿菌、牙齦紫質單孢菌等革蘭氏陰性厭氧菌為主,形成的原因是當口腔沒有清潔乾淨時,牙菌斑附著在靠近牙齦的牙齒上,通常只要附著2到3天,就會形成牙菌斑及之後會產生牙結石牙周病治療。牙菌斑與牙結石如果停留越久,上述的革蘭氏陰性厭氧菌就會在牙菌斑上孳生,進而侵襲牙齒與牙齦,最後造成發炎,也就是所謂的牙齦炎;再繼續下去,細菌從牙齦邊緣再往下發展,就會導致較深的牙周囊袋,就是牙周病。可別以為牙周病沒什麼,它可是成人掉牙的元凶,尤其是老年人,很多都是因為牙齦萎縮、牙根外露,齒槽骨遭到破壞,進而造成牙齒鬆動而掉牙,擾人的口臭問題也可能如影隨行。

健康的牙齦很結實,呈粉紅色,不出血。牙周病最初階段稱為齒齦炎,表現為牙齦開始紅腫,刷牙或使用牙線清潔牙齒時會流血。齒菌斑和牙垢會在牙齦線處積聚,但支撐牙齒的牙骨仍保持健康,除掉上述刺激物後牙齦組織可恢復健康。牙周病的下一個階段稱為牙周炎。在這一階段,牙齦開始與牙齒分離,齒齦下的骨骼受到破壞,出現空洞,有時牙齦會退縮。充滿細菌的齒菌斑擴散進入空洞中,這樣更難保持牙面清潔,控制牙周病的進展也更為困難。在牙周病的期階段,空洞繼續加深,對骨骼的破壞進一加劇。此外,生活在這些深洞中的細菌的毒性更強,導致病情進一惡化。如果不予治療,牙齒最終會鬆動脫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崇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